7月6日,由中国翻译协会指导,中国翻译协会医学语言服务专业委员会主办,山东协和学院承办的“数智时代的翻译与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举行。会议以“数智赋能·跨界融合·文化传承”为主题,围绕教育数智化转型背景下,翻译学科与医学、教育学等学科交叉融合,以及与行业协同发展等议题展开交流。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和业界的专家学者参会。
会议现场
山东协和学院党委书记李玉福,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副院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邢玉堂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外文局综合业务部副主任、中国翻译协会医学语言服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伟勇作总结发言。山东协和学院人文艺术与教育学院院长杨茹主持开幕式。
李玉福表示,山东协和学院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会、数智赋能,在翻译学科与医学、教育学交叉融合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学校将进一步深化与翻译界、企业界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数智时代翻译与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邢玉堂指出,数智时代翻译工作在服务国际传播、促进中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高端翻译人才的价值也更为突显。翻译专业学位教育应重新审视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数智赋能翻译教育与实践创新发展。
主旨发言嘉宾(依序为苏永刚、赵彦春、朱珊、潘砾、李常磊、陈庆、钟京伟、朱慧敏、杨茹)
主旨发言环节,九位专家围绕数智时代外语人才培养与翻译学科与医学交叉融合,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翻译协会医学语言服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苏永刚分享了学院在AI赋能背景下,如何依托学科与师资优势,探索数智科学赋能外语人才培养。海南大学中国智慧文明互鉴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赵彦春提出在AI重构语言生态的背景下,译者需培育文化深层解码、意识形态校准以及大模型微调技术驾驭等能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中国翻译协会医学语言服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朱珊探讨了如何借助AIGC提升医学翻译质效,促进中西医药文化精准传播与互鉴。山东协和学院副教授潘砾介绍了应用“推拉系泊”模型等方法进行中国留学生翻译工具转换及群体分异的相关研究。
山东协和学院教授李常磊从国内外比较的视角,分享了我国翻译人才培养现状与挑战,以及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教授、中国翻译协会医学语言服务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陈庆提出,医学翻译能力可通过模块化重构、技术嵌入及新场景适配等方式实现医药科技服务能力转化。山东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钟京伟指出,人工智能时代外语教育应整合语言技能与人文素养教育,推动跨学科融合。山东协和学院教授朱慧敏通过CiteSpace案例研究,介绍了数智化可视化工具如何重塑学术研究范式。山东协和学院副教授杨茹分享了该校整合医学、信息技术与人文社科资源,培养“翻译+技术+人文”复合型人才的实践经验。
曲阜师范大学寻阳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刘蓓教授和于冬云教授主持主旨发言环节。
圆桌论坛现场
本次会议另设圆桌论坛环节。北京雅信诚医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泰格医药集团副总裁杨瑞锋,山东省翻译协会副会长、山东双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张勇,山东智慧译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江心波,传神语联网教育事业部总监靳伟,深圳云译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总监孙晓宇等行业代表探讨了数智时代翻译人才类型缺口与核心能力需求,呼吁师生走进行业、深入实践。山东交通学院曾梅教授主持圆桌论坛环节。
李伟勇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数智赋能,要在“破”与“立”中重构行业生态;跨界融合,需在“联”与“通”中开拓发展新局;文化传承,应在“守”与“创”中坚定价值导向。
本次会议紧扣人工智能快速演进和教育数智化转型的时代背景,立足翻译学科与行业发展的实践基础,展现出鲜明的前瞻视角与时代关切,为与会人员搭建了一个成果交流、思想碰撞的平台,为翻译与教育事业在数智时代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