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第二届“翻译与文明互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举办。本次会议主题为“智译无界·文明共生:数智时代翻译助力文明互鉴”。会议由中国翻译协会指导,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与北京市翻译协会共同主办,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提供支持,200多位来自政府、学界和业界的代表参会,共同深入探讨翻译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关键作用。
高岸明致辞
中国外文局总编辑、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岸明在致辞中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重塑翻译与国际传播的工作流程,人机共译、人机共创已经成为行业的主流趋势,但技术无法替代人文交流的态度、温度与深度。面对人工智能发展为行业带来的深刻变革,一方面要积极拥抱新技术,另一方面,也要关注人的主体性,努力构建以人为本、技术向善、共生共赢的良性关系。翻译行业应协同发展,以译为媒,搭建本土与世界对话的平台,讲好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故事,提高中国叙事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白雪华致辞
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白雪华从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的核心业务板块出发,讨论了技术如何赋能以语言为基础的文化交流。他指出,在中华文化语料库建设、数字文物陈展、非遗等业务板块中,都需要大量语言和文化人才的参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给语言和文化人才的培养带来新的机遇。
许钧致辞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馆长许钧指出,一部翻译史就是一部文化交流史、思想交流史和中外文明互鉴史。他认为翻译技术拓展了翻译领域,但在技术赋能翻译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四个问题:译什么、谁在译、译何为、如何译。翻译是动态发展的,翻译界要长期思考这些问题,为探讨翻译与文明互鉴提供学理保障。
程维致辞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程维解读了本次会议主题,并介绍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自创办以来,在培养中外人文交流人才,服务国家对外战略方面作出的不懈努力。她提到在数智时代,学校将继续探索翻译与文明互鉴的新路径、新机制,为不同文明的交流对话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智慧。
签约仪式
本次研讨会还举办了合作协议签署和成果发布仪式。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广明和程维代表双方签署了合作协议。未来双方将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建设中华非遗多语种语料库。
《北京市国际交往语言环境建设人工智能应用指南(试行)》
此次研讨会还发布了《北京市国际交往语言环境建设人工智能应用指南(试行)》。北京市委外办市政府外办语言处处长黄芳介绍了指南编制的基本情况。北京市委外办市政府外办副主任申玉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郑承军,黄芳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北京市翻译协会副会长彭天洋共同发布指南。
黄友义作主旨发言
研讨会邀请了四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发表主旨演讲。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指出,译者必须树立国际传播意识,让译文具有高度针对性,用融通中外的语言传播中国。在AI语言工具快速发展的今天,要依靠人机互动,推动翻译不断走向高端。
王晓辉作主旨发言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总编辑、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王晓辉认为,讲好中国故事可以从四个维度理解:政治话语的翻译表达、发展故事的生动讲述、中华文化的系统阐述和文明互鉴的深度交流。翻译人需要具有“政治站位、工匠精神、外语功底、翻译能力、文化底蕴、技术赋能、内知国情、外知世界、家国情怀、天下胸襟”等十种素质。
邰谧侠作主旨发言
南开大学哲学院“全球老学”研究中心主任邰谧侠(Misha Tadd)阐释了“老学”的定义,提出“全球老学”的概念,并梳理了国内外研究老学的历史和现状。他指出,“全球老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对象、视角和方法,并建议以全球的视角研究中国经典。
吴建设作主旨发言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人工智能与语言科学学院院长吴建设介绍了学校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外语”布局的具体举措,解读了人工智能与语言科学学院在相关领域的探索与研究成果。
研讨会上举办了“经典翻译与文明互鉴”“文旅智译出海与全球性共创”“人工智能与翻译”主题平行论坛。
本次研讨会内容充实、议程紧凑,不仅为翻译领域的学者与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更在思想碰撞中凝聚了新的共识,指明了未来合作与研究的方向。与会者纷纷表示,研讨会成果丰硕,对推动翻译学科建设、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