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译观万象| 潘汉典:译笔丈量法学世界,学识奠基比较法学
最新动态
译观万象| 潘汉典:译笔丈量法学世界,学识奠基比较法学
2025-10-312

在法学与翻译的交织领域,潘汉典先生宛如一座巍峨高山,以其卓越的成就与深厚的学识,成为当代中国比较法学的奠基人之一,更是法学翻译界的泰斗。他的一生,是为法学研究与翻译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在无数个日夜的笔耕不辍中,为中国法学走向世界、世界法学引入中国搭建起了坚固的桥梁。2012年,潘汉典获得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1920123日,潘汉典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成长于广州。其家庭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与正义之风,祖父进士及第官至五品,曾任安东县县令;父亲毕业于广东法政学堂,作为律师,勇于为弱者伸张正义,担任汕头律师公会会长和广州旅汕同乡会会长,父亲的言传身教,成为潘汉典一生的楷模,也在他心中种下了追求正义与法律真理的种子。

中学时期,潘汉典考入著名的广州培正中学。抗战时期,学校被迫迁至澳门,家中藏书大量散失,他依然发愤图强,凭借优异成绩获得“学业成绩优良特别奖”银盾牌。这份对知识的渴望与坚持,贯穿了他的整个求学生涯。受父亲影响,潘汉典选择投身法学,入读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然而,战争的阴霾使得学校四度迁址,求学之路充满坎坷。1942年,正在读大二的他,听闻母亲在香港病逝,却因战火阻隔无法奔丧,只能谨遵母亲“遗命续学”,含悲苦读。这段经历不仅磨砺了他的意志,也让他更加珍惜学习机会,大学期间,他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并掌握了英、法、德、日等多门语言,为日后的法学研究与翻译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8年,潘汉典从东吴大学比较法研究所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此后,他的学术生涯开启了一段段精彩篇章,先后辗转于上海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北京大学、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治法律学会、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和中国政法大学等,无论身处何处,他对学术研究的热情从未减退。为了深入研究,他又自修俄语和意大利语,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边界。

潘汉典在法学翻译领域的成就令人瞩目。他翻译的《比较法总论》《英吉利宪法》《英格兰状况》等一系列著作与文章,成为国内法学界了解西方先进法律思想和制度的重要窗口。其中,翻译《君主论》的过程堪称典范。他耗费27年光阴,参考4种意文本、13种英、美、法、德、日等国出版的译本,以及17种关于马基雅维利思想和生平的论著。在翻译过程中,他对每一个术语、每一句话都反复斟酌,力求精准传达原著精髓,同时又能让中国读者易于理解。1985年,这本凝结着他无数心血的《君主论》译著出版,一经问世便获得广泛赞誉,成为法学翻译的经典之作。

在比较法学研究方面,潘汉典同样贡献卓越。他通过深入考察中国客观历史事实,明确指出《法经》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更是世界比较法起源上的伟大成就,与汉谟拉比法典并称为东方比较法起源的双璧。这一观点打破了英、美、法、德、日等国著名比较法论著中对中国比较法起源的忽视,为中国比较法学在世界舞台上赢得了应有的地位

潘汉典的学术影响力不仅体现在著作和理论研究上,还体现在他对国家法治建设的贡献上。他曾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最高人民法院等单位咨询,撰写论文,为现行宪法中“庇护权”概念提供专业意见,为中国法治建设添砖加瓦。

年近八旬时,潘汉典还勇挑重担,出任《元照英美法词典》总审订。为了编纂这部词典,他与主编及工作人员四处奔波,邀请东吴法学院前辈以及国内外专家加盟。在这个过程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学术威望和专业能力,协调各方力量,解决了诸多难题。2003年,《元照英美法词典》成功出版,成为中国法学界一座重要的学术丰碑,为法律从业者和学者提供了权威的参考工具。

直至晚年,潘汉典依然笔耕不辍。201910月,他研读70多年的译著《权利斗争论》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潘汉典学术精品集》也即将面世。然而,令人悲痛的是,20191026日凌晨541分,潘汉典先生因病逝世,享年98周岁,他的离去是法学界和翻译界的巨大损失

回顾潘汉典的一生,他用翻译将西方先进法学理念引入中国,为中国比较法学开辟道路。他在法学与翻译的领域中,以坚定的信念、深厚的学识和不懈的努力,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法学人和翻译者,为推动法学发展与文化交流而不断前行。


本文作者

赵波,译审、法学博士、资深同声传译、教育部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专家、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